勤靡余劳 心有常闲
2022-08-29 10:14:45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勤靡余劳,心有常闲”出自陶渊明的《自祭文》,“勤靡余劳”是说一辈子勤勤恳恳,不遗余力;“心有常闲”则是说心灵要保持宁静,少一些非分之念。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一文中,将“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十六字作为陶渊明“人格的总赞”。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归园田居》诗,是陶渊明人格的真实写照。他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41岁归隐后,有22年的躬耕生活;田间劳作,披星戴月,十分辛劳,但他却能自我排遣,使心灵得以安顿,这才有了“带月荷锄归”的感觉。这两种状态合起来,便是“勤靡余劳,心有常闲”的人生意境。

社会是劳动创造的,人世间的一切幸福也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从古至今,勤劳都是受人称道的美德。勤的本义就是劳累,辛苦。在现代语境中,“勤”“劳”并用,既指要勤于劳动,又蕴含着吃苦耐劳之义。在传统家教家风中,“勤劳”总是被置于重要地位;在为官从政中,“清、慎、勤”也被作为官箴世代流传。

在共产党人的字典里,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干是当头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从焦裕禄、谷文昌,到廖俊波、黄文秀等优秀党员干部,都是勤于为民、勇于担当的先锋楷模。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自觉以勤为先、勤勉敬业,用心投入、铆足干劲,以自己的“辛勤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相对于劳作时身体的多动、多干,人的心则要让其“闲”一些,即不可有过分的欲望奢求。《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梓庆“削木为鐻(古代一种乐器),鐻成,见者惊犹鬼神。”梓庆的鐻为何能做得这么好?梓庆说,他在准备做鐻时,必定斋戒来静养心思,直到地位、金钱、夸誉等杂念完全放下,只醉心于技艺时,才到山里挑选适合的木料,专心致志打造最好的鐻。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既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用心感受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情怀,体悟陶渊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境界;又要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感悟神圣和崇高,像老一辈革命家那样,权重不谋私,“甘为民仆耻为官”;像英雄模范那样,功高不自傲,“淡泊名利品自高”,以“无我”之心境成就“大我”人生之境、开辟事业成功之境。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诗词所描绘的,不光是情景,也是心境。保持一颗平常心,在追求中懂得取舍,在纷繁中保持本真,远离浮躁的干扰,摈弃名利的羁绊,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便能胸怀旷达、物我两忘,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在“心闲”中看得更远、走得更稳。(向贤彪)

版权所有 中共永春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永春县监察委员会 [闽ICP备1601649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电话:0595-23882166 联系邮箱:21031271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