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翊与都江堰
2020-10-20 10:33:2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洪水茫茫,浊浪排空。眼望所及之处,岷江内、外江水汇成一片,汪洋无际。湍急的水流凶猛地冲毁了沿岸的农舍、桥梁、良田,百姓叫苦不迭。

  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都江堰迎来了一位来自江苏常熟的官吏,他的名字叫卢翊。卢翊出任四川按察司佥事,提督水利。面对这一境况,他先实地勘察都江堰渠首及灌区的现状,了解水情,对照前人治水经验,他发现,元朝摒弃李冰定下的“深淘滩,低作堰”的治理方法,转而用铁石坚固之法修堰,用铁石对抗自然之力,便是治水失败的原因所在。

  卢翊总结元代以后“以铁治堰”失败的教训,同时听取民意,反复比较,决定恢复李冰父子古法治水,疏凿都江堰。

  治水光靠官府的力量是不够的,要依靠老百姓的力量。卢翊积极发动民力,充分利用山上毛竹资源,制成一只只长三尺、直径一尺八寸、形状扁平、表面有缝隙的竹笼,装上从江滩上捡来的鹅卵石。同时,他又动员三千民工疏浚河道,清除大量淤积的泥沙,深挖到李冰治水时所刻有“深淘滩,低作堰”六字铁板的深度,然后将装满鹅卵石的竹笼放入水中叠作堰基,再在堰基上筑堰堤。

  经过卢翊的治理和各方的支持,终于疏通了都江堰,恢复了原来的防洪、灌溉兼利航行的作用,“天府之国”再度名副其实。

  “饮水之时,怎能忘掘井之人;良荫之下,岂可忘植树前辈。”卢翊为都江堰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功不可没。人们在都江堰畔二王庙建配殿,塑卢翊像,与李冰父子合祀,永远纪念。卢翊的事迹也被载入史册,他撰写的治水文章则刻成碑安放在二王庙内。

  在四川治水成功后,卢翊获迁云南参政。走在连绵的山谷间,望着深谷间潺潺的河流,卢翊凝眉沉思。

  在四川时的治水实践,使得卢翊深知靠天吃饭的农民对水的依赖。因此,到了云南,他更是十分留心水利建设。云南地处西南边陲,地势较高,与成都平原大不相同,容易受旱灾影响。尤其是云南西部的洱海,接近青藏高原,海拔更高,河流在深深的山谷间流过,百姓取水十分困难,农田灌溉常缺水源,易受到旱灾威胁。

  如何拦截河水,引水上山成了卢翊经常思考的问题。经过多日的实地考察,他注意到当地有品甸、开砦二处,正好处于山间,且地势稍低,于是,卢翊带领当地百姓开始整治品甸、开砦二处,通过筑坝截阻部分河水并储蓄起来,引导入田,解决了灌溉难题。

  从此以后,当地的庄稼连年丰收,公私都有存粮。地方官员都对卢翊十分敬服,上司来考察的时候,对他交口称誉。

  后来,卢翊迁广西右布政使,在赴任路上得了病,到任不久就去世了。卢翊器度宽宏,不看重个人得失,平时少言语,但每言都句句在理,办事谨慎,深思熟虑后方行。虽久在外为官,但廉以修身、廉以治家,以至家无余资。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经世利民,俯仰无愧。(曹家俊 曹子未)

版权所有 中共永春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永春县监察委员会 [闽ICP备1601649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电话:0595-23882166 联系邮箱:21031271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