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永春县纪委监察委>
【追忆泉州华侨孝廉故事】李引桐:赤诚爱国的共和国“一等功臣”
2020-08-07 08:28:43    来源:泉州市纪委监委

  人物名片

  李引桐(1913年—2002年),旅泰马来西亚华人,祖籍福建泉州南安,享誉海内外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功勋卓著,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杨尚昆、乔石、李先念、李鹏等的亲切接见,多次受邀参加国庆观礼。

  敢闯敢拼

  寒门子弟成橡胶巨子

  1993年6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部、中央军委授予李引桐“一等功”,并颁发给他一枚国家一级和平勋章,以表彰他在中马建交中所做的贡献。一位马来西亚华人被授予这一沉甸甸的荣誉,而且是因为有功于中马建交,这一消息让很多人震撼:李引桐何许人?

  1913年初,李引桐出生于南安市梅山镇,与被誉为“星马一代完人”的李光前是堂亲。李引桐的父亲李国外是个乡村医生,在村里开了一家小药铺。他为人善良,经常为乡民义诊送药,药店收入时常入不敷出。李引桐12岁那年,家里遭土匪打劫,父亲差点被绑架,再加上彼时军阀混战,李国外就带着还在念私塾的李引桐背井离乡,到新加坡投靠李光前。

  到了新加坡之后,李光前见李引桐年纪小,安排他继续接受教育。半年后,李国外受李光前委托回梅山办学,李引桐随父亲回国继续求学。小学毕业后,李引桐考入泉州培元中学。毕业后考上晋江东湖师范学校,可惜因为战乱,该校停办,李引桐被迫中止学业。

  1934年,21岁的李引桐再次远渡南洋,投靠李光前。经过几年的学习、成长,再次站在李光前面前的李引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淘气的孩子了,李光前见他有文化、有见识,有意培养,便派他到马六甲橡胶工厂去收购原料,从基层做起。短短一年内,李引桐迅速脱颖而出,随后几年里,先后在南益集团的安顺、芙蓉、吉隆坡等分行掌管财政,并逐渐参与公司决策。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南亚几乎全部落入日本人之手。李光前的产业被没收,员工失业,李引桐不得不冒险做起被称作“走私”的大米生意,几年间,他敢闯敢拼,积攒下一笔可观的财富,并购得100英亩荒废的橡胶园。

  战争结束后,李光前的南益公司财产被归还,李引桐被聘为南益公司的总巡,全权处理当时最为棘手却想大力发展和扩张的泰国橡胶业务。不久,他被任命为泰国南暹公司的总经理。在短短的时间内,泰国南部的橡胶业务有了飞速的发展。

  1954年,南暹公司面临债务危机,李光前决定放弃,李引桐便与朋友一起贷款买下了该产业,创立了泰国德美行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在他精心经营下,德美行的标准胶生产和出口逐渐在泰国独占鳌头,成为橡胶出口的“超级王国”,李引桐也成为继陈嘉庚、李光前之后的第三代胶业巨子。

1956年9月,李引桐偕新、马代表团抵京参观访问,受到周总理亲切接见

  引种橡胶

  被誉为中国“橡胶之父”

  事业有成的李引桐,没有独善其身,他时刻不忘祖籍国和家乡、不忘华人华侨在海外所受的屈辱,终其一生都把祖籍国的强大、利益置于自己的生命之上,在许多方面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功勋卓著,其中,最有影响力之一的,便是将橡胶引种到中国。

  李引桐的次子李竞敏说,昔日中国落后,华人没有地位,有许多诸如“华人初到新加坡时必须关一星期冲洗消毒,才被准许居留”等屈辱的做法。父亲意识到,海外华侨华人要真正扬眉吐气,只有祖籍国繁荣富强,这是父亲终生以身许国、渴望中华民族强大的内在动力。

  在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彭兆荣教授撰写的《从苦力到巨子——李引桐传奇》一书中,详细讲述了这一复杂而危险的历史事件。在工业化时代,橡胶是工业、科技、医疗、交通、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的重要原料,战争时期,更是特种军事战略物资。橡胶树对自然条件有着特殊的需求,当时,泰国、马来亚、印尼是世界最主要的天然橡胶生产和出口国,中国并没有能力通过种植胶树来生产天然橡胶。

  朝鲜战争期间,天然橡胶作为特种军需物资,自然成为帝国主义用于限制中国的重要原料。“国家有难,我理应分忧,不能袖手旁观。”李引桐急祖籍国之所急,利用他在香港的南宗公司进出口业务之便,由泰国经香港、澳门两地,辗转捐赠大量橡胶给国内,数量达21万吨之巨。一起运回国的,还有急需的医药和医疗器材,为共和国解了燃眉之急,做出了非凡贡献。

  在那个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偷运橡胶到中国,被当地国发现后可能要背上严重罪名,或因此丧命,为了祖籍国的安全和发展,李引桐不惜冒险。尽管数量如此庞大的橡胶,对遭层层封锁的新中国意义非凡,但李引桐很快意识到,这些不过是杯水车薪,要从根本上解决缺乏天然橡胶的问题,必须在国内引种橡胶。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国防以及经济建设的需要,李引桐经过多次秘密返回国内考察后认为,海南岛可以用新技术种植橡胶,他开始筹划将外国的橡胶树种引回国。

  为了选择最适合海南种植的橡胶种子,他多次秘密前往海南岛,四处走动,选择胶园地址,与技术人员一道测定土壤成分、类型,向岛上居民了解一年四季的天气情况……

  1956年,李引桐将精心挑选的橡胶枝条巧妙包装好,历尽千辛万苦和种种危险,将橡胶树苗引进国内,并在海南岛试种成功,建立起我国第一个橡胶种植基地,创造了橡胶种植史上的一个奇迹。

  为了提高橡胶栽培种植技术,李引桐又秘密聘请专家到海南岛传授橡胶栽培技术,指导改革落后的“烟胶片”的生产方式,他还购买、引进国际标准胶TTR生产新设备、新工艺,并向有关方面赠送大量产品检测仪器,使中国的橡胶业从栽培管理到生产检测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鉴于李引桐在中国橡胶种植上的突出贡献,我国用“桐1号”“桐2号”“桐3号”等“桐”字号为橡胶品种命名,李引桐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橡胶之父”。

1965年5月,周总理会见李光前伉俪、李引桐(右三)伉俪

  “和平使者”

  推动中马建交的“一等功臣”

  朝鲜战争后,我国为突破被层层封锁包围的外交局面,开始与东南亚国家建立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李引桐在推动和促进中马建交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中马两国还没建交前,以李引桐为代表的马来西亚爱国华商,就开始了两国交往的民间渠道,为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李引桐冲破重重阻力,于1955年首次组织马来亚华侨工商代表团回国参观,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香凝、全国侨委主任廖承志的热烈欢迎。1956年9月,他又组织星马工商考察团来我国考察,并参加国庆观礼活动,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20世纪70年代初,李引桐还通过频频组织跨国民间社会与文化往来,如从香港联系东方歌舞团、南方歌舞团、泉州南音社赴马访问演出,为中马建交奠定良好的基础。

  1970年,正值马来西亚大选,李引桐的好朋友、时任大马国防部长的拉扎克参加竞选。李引桐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中马建交的良好时机,他向拉扎克建言,要赢得华人支持、赢得选举,应主动与中国握手言好。拉扎克采纳了他的建议,但苦于无人搭桥,李引桐立刻主动请缨:“这件事由我来办!”他飞往北京,把马来西亚的局势和这一重要信息传递给北京。李引桐建议的书面材料最终被送到了毛主席手里,主席批示:“可以谈。”在那个非常时期,李引桐被破天荒地任命为中方联络代表,直飞吉隆坡,商谈建交的具体事宜。

  1971年,李引桐为中马两国政府正式贸易搭桥铺路,带领马来西亚贸易代表团访问,受到周恩来总理及李先念副总理亲切接见。

  1974年5月31日,中马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与李引桐十几年来不懈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贡献分不开。李引桐也因此就有了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不拿薪水的“外交官”的美称。1993年6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部、中央军委授予李引桐“一等功”,并颁发国家一级和平勋章给他,以表彰他在中马建交中所做的贡献。

李引桐因贡献巨大,被授予“一等功”

  兴学育才

  病重住院仍不忘办学

  李引桐早年曾是李光前最为得力的助手之一,他对陈嘉庚、李光前翁婿倾资兴学的精神十分敬仰,也是他们办学思想的支持者和具体执行者。他曾捐大量资金用于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的建设发展,并一度因此欠下巨额债务;他十分支持李光前所创建的“光前学村”、光前医院等,多次捐巨资为这些慈善项目后续的发展添砖加瓦。

  数十年来,李引桐对家乡教育的捐资从未间断过,除了先后捐巨资资助泉州培元中学、华侨大学、黎明大学等办学,为了鼓励更多家乡学子考入高等学府,从1982年开始,他率先在家乡设立常年奖学金,每年捐资4万元人民币,奖励成绩优异的学子。后来还将奖学范围扩大至全南安市,设立“李引桐奖学基金”,每年奖励市、镇高考成绩前十名的优秀生完成大学学业。

  2000年4月,年近九旬的李引桐回乡时,萌生了在蓝园学村建设一所高中的想法。蓝园高级中学总务主任黄志超介绍,当时,行动力超强的李引桐,回泰国后立刻委托外甥陈川胜了解办学的相关事宜。5月1日,陈川胜带着一个月来向有关方面了解到的办学详细材料,从马来西亚驱车到泰国向李引桐汇报。为了尽早了解情况,李引桐迫不及待赶到马泰边境迎接他。在回去的路上,李引桐突发脑溢血,人事不省,被紧急送往医院。

  因脑溢血命悬一线、无法说话的李引桐,住院治疗期间,仍时刻惦记着建学校的事,他在病床上强撑起身体,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创办蓝园高级中学,请家乡速派人前来谋划。”并交代女儿打电话告知家乡。李引桐除了倾资人民币2000万元用于办学,关于学校建设、发展的诸多事项,他都亲自过问、殚精竭虑。此后的两年多,他不顾年迈多病、行动不便,返乡10余趟,亲自勘定校址、确定校园规划,多次深入教室和简易食堂,关心学校师生的学习、教学、生活。

李引桐创办的蓝园高级中学

  广谋慈善

  大爱无疆泽被海内外

  李引桐不仅终生致力于兴学育才,还广谋慈善,对助老、扶贫、助医等社会慈善公益事业不遗余力。出身贫困的李引桐,少年时曾备尝艰辛,因此,事业有成后,他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越是穷人越要帮,越穷才越要帮。他常说:“锦上添花不如无,雪中送炭方才好。”他先后在泰国、香港和家乡梅山成立了“梅山福利基金会”,默默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穷苦人,乡亲们用“天女散花”来形容他做慈善面之广。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条件仍较为落后,李引桐回家乡时,了解到梅山国专医院的医疗设备需要更新,决定一次性捐资为国专医院添置一批进口设备。1996年起,他拨款设立了“梅山扶贫专用基金”,用于帮扶镇里的特困户。

  得知梅山水利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要求,他就出钱兴办水利,历年来,为竞丰村、蓉中村修建了“竞蓉大坝”、竞丰二级抽水机站、竞丰龙头水库等大小水利设施20多处,他还出资为家乡开垦茶园、建牛棚、盖仓库、架设供电线路、修路建桥……

  梅山上了年纪的人,谈起李引桐,都无比感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梅山人就喝上了自来水,李引桐捐资200万元在该镇兴建日产量为3000万吨的自来水厂。

  除了家乡泉州,几十年来,他还资助了北京、广州、厦门、福州、杭州等地的政府机关、侨联会、华侨大厦、高等学校、农业科学研究单位,除了捐钱赠物,还组织专家学者到国外考察,耗资数以亿计。

  改革开放以来,李引桐为了促进家乡、祖籍国经济发展,除了捐资“造血”外,还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1980年,已年近古稀的他,在对厦门进行了详细调查和了解之后,根据自己多年在海外的见闻和经验,提出厦门特区应该建设成为包括全岛的自由港,在与海峡对岸和国际的货物交流上发挥作用。1984年2月,邓小平视察厦门经济特区时,对这一建议表示了肯定。同年的5月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文件,正式批准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并逐步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同时批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对外开放。

  李引桐也为泰国的繁荣昌盛做出巨大的贡献,德美行40多年来先后捐巨资在泰国合艾兴建医学大楼,设立“泰国梅山福利基金会”,用每年经营橡胶业获得利润的三分之一用于泰国的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公益事业。为了表彰李引桐所做出的巨大贡献,1983年,泰国总理代表国家授予他金质勋章。

1971年,李引桐带领马来西亚贸易代表团访问,受到周恩来总理及李先念副总理亲切接见

  俭朴低调

  一心爱国不求名利

  功绩卓著的李引桐,从不向祖籍国索取任何回报和利益;他为人十分低调,只做实事,不声张、不求回报,很多媒体、作家和研究机构想要报道、以他为研究对象,都被拒绝了。生活中,他也非常简朴,吃穿用度都很简单,只把钱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李引桐的侄孙女李文华介绍,李引桐非常孝顺,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他和二哥商量,由二哥放下生意,专程回国照料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对家乡的老人也很有感情,从很早之前起,就每年给老人发红包,延续至今。他在故居旁出资兴建了三栋楼,占地4700多平方米,作为该村老年人活动中心,拨款作为老人协会的慈善资金和活动经费。

  “三伯公没有担任有关的公职,从来不曾向祖籍国索取任何酬劳。他对国家的贡献是无私无偿的,他捐赠了很多林场、农场和工厂,都不以投资的方式获取回报。”李文华说。

  为了国家、家乡的慈善公益事业,李引桐常一掷千金,个人生活却十分简朴。他穿着十分随便,从不追求品牌,一套简单的便装可以穿很久,一生中多次因为服装过于俭朴,遭轻视、受冷遇。饮食上他也从不计较,除了必要的应酬,平日都非常简单,外出办事也常到一些便宜的小餐馆用餐。

  李引桐每次回国、回乡,都是悄悄地来,办完事就悄悄离开,只有一次例外。1996年,84岁的李引桐再次回到家乡,这次,他破天荒没有拒绝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接待。原来,他带上了全家还有德美行的全体高级管理人员,“我这次把我的小孩和德美行所有的高级职员叫到梅山,是想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希望他们多了解自己的祖宗和故乡的情况,我不期望他们都跟我一样,为家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但他们之中,有那么几个人,哪怕只有一两个,以后仍然可以延续,帮助家乡做事情,出些钱、出点力也好。”

  2002年,李引桐先生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正如他所期待的那样,他赤诚无私的爱国爱乡精神,不仅在后代中传续,还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激励着海内外无数中华儿女。

  专家点评

  ■郭景仁(泉州市侨联原副主席、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原会长)

  中马建交“和平使者”、中国“橡胶之父”“一等功臣”……共和国旗帜上那一连串光辉荣誉,闪烁着南安乡贤李引桐一生传奇。

  李引桐是蜚声海内外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出生寒门顽强拼搏,终成一代橡胶业巨子。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冒身家性命捐赠、运输战略物资橡胶,并助力建成新中国第一个橡胶种植基地;他不遗余力推动中马建交,致力践行陈嘉庚、李光前兴学育才思想,蔚为国光。改革开放以来,李引桐十分关注祖籍国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李引桐一生为侨居国和祖籍国所做的好事善事,与共和国历史的关联,影响远远超越个人的范围,为此他荣膺“一等功”,当之无愧。

  新加坡著名书法家、诗人潘受为他题写“飞龙饮涧髯皆赤,老鹤盘空顶换丹”墨宝,高度赞誉其关心国家、民族的赤子情怀。

版权所有 中共永春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永春县监察委员会 [闽ICP备1601649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电话:0595-23882166 联系邮箱:21031271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