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云舒
6月27日晚,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于蓝在北京去世,享年99岁。
于蓝是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曾主演《白衣战士》《翠岗红旗》《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电影,在新中国银幕上塑造了许多光彩夺目的英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经典的是电影《烈火中永生》的角色“江姐”。
“我敬佩江姐。如果需要牺牲,我也能做到,因为我也是共产党员。”在谈到最喜欢的个人银幕角色时,于蓝曾动情地说道。
“我和她有着共同的经历与理想”
于蓝,原名于佩文,1921年出生于辽宁岫岩。1931年,年仅10岁的于蓝经历了“九一八”事变,被迫与家人辗转逃难。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为了摆脱亡国奴的命运,于蓝决心离开北平。启程之前,她改名于蓝:“万里无云,走在蓝天下的大路上。”
怀着对革命的无限憧憬,17岁的于蓝穿越封锁线,步行几千公里,从北平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她还记得看到宝塔山的那一天,是1938年10月24日。
1939年,对于蓝和“江姐”的原型江竹筠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于蓝和江竹筠分别在延安与重庆秘密加入共产党,宣誓对党无限忠诚。
此后,于蓝调入鲁迅艺术剧团,成为一名话剧演员。她的老师熊塞声对她说:舞台就像是一个战场,上了舞台,“就要有死在舞台上的决心”。那时的于蓝虽然不太理解,但她始终牢记着这句话。
作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演员,于蓝牢牢记住了扑向火热的生活这一艺术创作的铁律,成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角色。1961年,于蓝被评选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之一。而那时,于蓝还没有接触到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1961年,正在住院的于蓝偶然读到了小说《红岩》连载片段。她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一出院便找到书的完整稿,一口气读完。“在那些日子里,江姐的影子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感动之余,于蓝产生了将《红岩》搬上银幕的想法。
为了写好剧本,于蓝和导演水华前往北戴河、重庆、成都、贵州等地采访,与《红岩》的作者罗广斌、杨益言和刘德彬作了深入交流,广泛接触了从斗争中幸存的共产党人。回北京后,光是整理出来的资料就有20万字。“这些资料,我视为珍宝,一直藏在家中。”从大量真实的素材中,于蓝触摸到了江姐真实的性格特征——冷静沉着,随时准备牺牲,但并非毫无牵挂,并非铁石心肠。
“说心里话,一旦研究透了、进入了,我觉得演江姐不难,因为我理解她,我和她有着共同的经历和理想。”于蓝说。
1963年,由《红岩》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正式开拍,于蓝被确定饰演江姐。从这一刻起,于蓝与江姐变得密不可分。
同样憎恨日本侵略者,同样被敌人抓过、坐过敌人的大牢,同样怀着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相似的人生道路和经验,让于蓝把江姐“演活了”。于蓝扮演的江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温柔女性,她穿浅灰色大衣,神情沉着、气质非凡,在纷杂环境下,依然有条不紊。当她被敌人从牢房里押出去,那一句平静而深情的台词:“同志们,永别了……”让人深信江姐也一定会这么说。
影片中最令人难忘的场面,是江姐和许云峰共赴刑场,两位老战友以坚定的目光与同志们告别,而后相互搀扶着,步伐沉稳从容,一步一步迈向刑场。庄严的《国际歌》旋律在青山与松柏间响起,高天之上,白云舒卷……“我自己很满意这场戏。”多年过去,再看这个片段,于蓝依旧觉得激动。
于蓝用心而准确的演绎,为江姐赋予了不同于脸谱化英雄人物的生动灵魂。晚年回忆起自己创作这一角色的心得时,于蓝表示,“我就因为她这样面不改色、心不跳,我就是为她这种忘我的、全心全意为理想献身的崇高气节所震撼,所以愿意扮演这个角色。把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为人,整个展现给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记住他们,永远记住,这是我们民族真正的精英,我们民族的先驱,民族的英雄,让人民都知道。”
对于观众的喜爱,于蓝既感恩,又谦虚:“这个角色使人产生信任、感到亲切,所以才成功,并不是我这个演员有多么了不起。”
“江姐让我再度顽强地站立了起来”
《烈火中永生》于1965年上映后轰动全国,江姐这一角色感动了千千万万观众,无数人从江姐身上获得了鼓舞。也正是江姐坚定的信念,帮助于蓝挺过了灾难和病痛。
1971年,于蓝在干校劳动时不慎从屋顶跌下严重受伤,面部神经受损,她不得不告别心爱的舞台。1974年,于蓝的丈夫田方因患肝癌逝世,令她悲痛不已;不久后,于蓝又被查出乳腺癌晚期。
不幸接踵而至,但于蓝,正如江姐的那一句经典台词——“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没有被灾难击垮。“九次手术后,大家都以为我从此再也不会出来工作了。又是江姐让我再度顽强地站立了起来。我对人们说:‘和江姐遭受的酷刑相比,我这点事算不得什么。’”
虽然无法继续从事心爱的演员事业,于蓝的一生依然与中国电影牢牢联系在一起。
1981年,于蓝以花甲之年受命组建儿童电影制片厂,并出任首任厂长。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于蓝说:“得知这个消息是在六一前夕,刚好是我过60岁生日的时候。按照现在的规定,60岁应该退休了,但党和人民需要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没有半点犹豫。”
没有经验,缺少经费,儿影厂成立初期条件非常艰苦。为了招兵买马,于蓝四处奔走,一刻也不停歇。由于厂房设施简陋,于蓝在一次事故中右手被夹断了一节手指。工期正赶,听医生说断指再接需要休息一个月,于蓝心急如焚,索性扔掉断指,缝好伤口便继续工作。
在于蓝任厂长的那十多年,儿影厂的导演阵容可谓“豪华”,张艺谋、冯小宁、张建亚、谢小晶、田壮壮……这些后来蜚声国际的导演,曾在儿影厂完成了他们最初的实习作品。十多年里,儿影厂先后拍摄了《四个小伙伴》《应声阿哥》《红象》《少年彭德怀》《鸽子迷奇遇》《哦!香雪》《豆蔻年华》《我的九月》《好爸爸、坏爸爸》等儿童电影,这些电影温暖和陪伴了一代代孩子的成长。
其中,《四个小伙伴》获1982年第12届吉福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荣誉奖、共和国总统银质奖章;《应声阿哥》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儿童故事片奖;《少年彭德怀》获1986年第6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1985年,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协会成立,创立儿童电影“童牛奖”,次年增设小评委奖……
但于蓝并不满足。她曾苦恼,“越到六一,越感到痛苦。”1985年,全国拍摄故事片86部,其中,儿童片才3部,于蓝认为这一数字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全国三亿儿童的精神需求。1986年,于蓝卸任厂长转而担任艺术顾问,之后致力于推进儿童电影进校园。她说:“艺术品要为孩子服务,是要影响他们一生的,所以要努力拍好,而且要把好的影片送到学校让孩子们看到。”
2001年,80岁的于蓝从儿童电影制片厂正式退休。退休后的于兰依然惦记着为儿童电影发声,多次呼吁相关部门应认真有效地推动儿童电影的发展。
“于蓝老师的精神将指引中国儿童电影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了孩子,多拍、多放好电影!”现任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侯克明说。
“永远记住江姐和江姐精神”
“真实的,就是好的。”于蓝曾这样定义好剧本。而《烈火中永生》之所以如此动人,正是因为故事中所展现出的革命党人的大爱、信仰和坚守,都是真实的。
越是接近事实本身,越能让人感受到力量。为了触摸到烈士们的灵魂,于蓝和导演专门请和江姐同在川东被捕的刘德彬详细介绍了真实的江姐。刘德彬给他们讲了一个细节:敌人逃跑前,用机关枪疯狂扫射渣滓洞。大家都扑到牢门上,争着用自己的身体挡子弹,把活下去的机会留给战友。刘德彬也堵在门口,不幸中弹倒下了。等他醒来时,感觉手很温暖,举起来一看,全是战友们的血,还热着……
这些用鲜血和生命记录下的故事,让于蓝得以贴近江姐的内心,最终感动了观众。通过于蓝的演绎,江姐的故事被埋进了更多人的心田,扎下了英雄的根。
“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重温老电影,我总是忘不了那双绣国旗的、被竹签钉过的手,忘不了那面国旗。”
“阅兵直播结束后来的,我们生活在他们来不及看到的胜利里,多么幸福!英雄是那个时代的光芒,我们要在这道光芒的指引下继续前行。”
“疫情居家期间,过来看看。时代需要英雄,历史需要英雄,人民也需要英雄。英雄不死,英雄永生。”
《烈火中永生》感动鼓舞了整整一代中国人,直到今天,观众对电影的评论依然在更新着。日期各异的留言,有着同样的主题:英雄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
中华民族从不缺少英雄。中国英雄没有特异功能与不死之身,为他们的血肉之躯提供无穷力量的,不是激光炮和钢铁战甲,而是深入骨髓的信仰与执着。这份力量,指引着新时代的英雄向最险恶的地方无悔前行,与最暴戾的敌人浴血奋战,在最寂寞的孤岛沉默坚守。这份力量,让他们哪怕身处绝境,也绝不会被打垮。
电影中,江姐在革命胜利的前夕倒下。在她身后,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电影外,于蓝在这个特殊的仲夏离开。而她的铮铮风骨,将不断影响着我们。
“我希望大家忘了我这个演员,永远记住江姐和江姐精神。”在过去的采访中,于蓝曾这样说。
我们都不会忘记。无论是于蓝还是江姐,那些曾为国家做出不朽贡献的的奋斗者、奉献者、坚守者,都会被铭刻在时代的记忆中,永远闪闪发亮。
英雄不死,英雄将在人民的心里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