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永春县纪委监察委>
【一镇一孝廉】郭景云:仗义扶伤谱赞歌
2019-09-19 15:40:40    来源:桃源乡讯

  百善孝为先,治政廉为首。近日,县纪委、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县妇联等单位联合在全县开展“一镇一孝廉”创建活动,深入挖掘我县孝廉文化资源,收集典型孝廉人物及其事迹,提炼孝廉文化精神内涵,打造永春孝廉文化品牌,营造行孝治家、崇廉尚德的良好社会氛围。现桃源清风微信公众号连载报道各乡镇孝廉人物及其典型事迹。

郭景云:仗义扶伤谱赞歌

郭景云(资料图)

  郭景云, 1891年8月出生于横口乡环峰村(原属于福鼎村),自幼随父学医识药,在医学方面颇为用功,逐渐成长为一名乡村医生。在红军进驻横口期间,他发挥专长,热心地医治红军伤员,谱写出一曲带着浓浓军民鱼水情的赞歌。

  1929年8月,朱德军长带领红军第四军第二、三纵队从闽西经漳平、大田进驻福鼎休整。红军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受到群众的欢迎。然而,时值盛夏酷暑,疟疾、痢疾盛行,不少红军战士中暑染疾。郭景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自发带领几个有医学知识的群众到深山老林中采集野香薷和薪草等土方草药,为救治伤病员做好准备。

龙兴岩

  龙兴岩环境舒适安静,是个伤病员休养的好场所,郭景云带领家人把龙兴岩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全部打扫一番,把红军伤病员集中安置在这里救治、养病养伤,龙兴岩成了红军临时医疗站。在这里,他对伤病员逐个观察,逐个研究药方,做到对症下药。

  后来,为了红军的安全,郭景云对这些红军伤病员进行分散安置。红军伤病员除了安置在龙兴岩外,有的安置在郭氏家庙,有的视病情住在群众家里,或安排在山间纸寮(造纸作坊)里,他还让红军伤病员穿上当地人的衣服,乔装成当地居民,组织村民们在进山路口设岗放哨,为红军增设一道安全屏障。

  红军伤病员救治来不得半点迟缓。郭景云带领有医学知识的乡亲组成临时医疗小组,不分昼夜,奔波于伤病员安置处之间,竭尽全力医治伤病员。在医治伤病员的同时,他还向红军和村民们传授基础医学知识和辨识常用中草药的本领,以便不时之需。

  当看到这些红军伤病员身子虚弱时,郭景云就动员家人,把自己家辛苦养的鸡、鸭、猪杀了,给红军伤病员滋补身子。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响应,自觉把自家的东西拿来给红军伤病员吃。在郭景云的精心医治和周到照顾下,这些红军伤病员身体很快得到恢复,陆续归队。

  在红军将要离开横口时,朱德军长特地来到郭景云家,对他救治红军伤病员表示感谢,赠送给郭景云一支法兰西铅笔、一支步枪、一个军用水壶、五十块银元。

郭氏家庙

  离开时,朱德军长又将几十个伤病员留在福鼎村,交给郭景云医生照料。郭景云不辞辛苦,认真细致为每一位伤病员进行治疗。这几十名红军伤病员中,除了战士曾四祥伤情极其严重外,其余战士均在两个月后伤愈归队。如今81岁的郭玉藤老人,就是曾经受过郭景云医治的红军的后代。

  红军大部队撤走后,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下,反动军阀曾多次窜到福鼎,搜捕红军伤病员,破坏红军标语,掠夺财物,烧毁民房。郭景云医生组建了巡逻队,轮流放哨,带领村民们冒着生命的危险,保护红军伤病员,使这些红军战士都安然无恙。

  国民党军阀土匪倒行逆施的暴行,激起了福鼎人民的强烈反抗。1930年,在红军精神的影响下,郭景云带头加入由留守山区革命的红军战士曾四祥组织的红军游击区农民自卫队,与国民党军阀土匪部队陈国辉部、陈国华部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保护家乡的一方安宁,并且积极治疗伤病员。

  1948年,农民自卫队员大部分转入永德大游击张连部大队,郭景云医生也随队转入该队伍。转入后,他一边参加抗争,一边救死扶伤,继续担起红军伤病员医治的任务。

  解放后,郭景云回乡继续行医,且把珍藏多年的朱军长赠送的法兰西铅笔献给福建省革命博物馆。1980年1月,这位红军的贴心人病逝,享年89岁,而他热心救治红军伤病员精神,在横口传为一段佳话。(陈博文 文/图)

版权所有 中共永春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永春县监察委员会 [闽ICP备1601649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电话:0595-23882166 联系邮箱:210312718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