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治政廉为首。近日,县纪委、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县妇联等单位联合在全县开展“一镇一孝廉”创建活动,深入挖掘我县孝廉文化资源,收集典型孝廉人物及其事迹,提炼孝廉文化精神内涵,打造永春孝廉文化品牌,营造行孝治家、崇廉尚德的良好社会氛围。现桃源清风微信公众号连载报道各乡镇孝廉人物及其典型事迹。
永春籍院士 林俊德
林俊德
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投身国防科技事业50多年,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全军挂像英模等。他爱国爱乡,忠孝两全,一生淡泊名利,默默奉献,书写了戈壁滩里的光辉篇章。
林俊德将军的故乡——永春县介福乡紫美村
林俊德于1938年出生于介福乡紫美村一个贫苦的家庭,父亲林宗海是一名乡村教师,母亲是普通的家庭妇女,他有四个兄弟姐妹,一家子都靠着父亲微薄的收入艰辛生活。在读初三时,他父亲就过世了,母亲含辛茹苦拉扯5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他曾被迫辍学。新中国成立后,他依靠政府助学金重返学校,并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
1955年,从未离开过大山的林俊德,怀揣着母亲向永春县信用联社申请的50元贷款和母校给他提供的20元助学金,穿着母亲织的土布袜子和草鞋,来到了美丽的西子湖畔。在大学里,他所有学费、生活费都由国家负担,老师和同学们也在班上为他组织募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艰苦的生活让他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自己的一切,一定要做个孝敬父母、勤俭持家、廉洁正直、报效祖国的人。
1960年,大学毕业的林俊德携笔从戎,胸怀强军报国之志,长期扎根戈壁大漠,始终坚守科研试验一线,为铸就国防盾牌,默默奉献,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用自己的一生,书写着一首可歌可泣的马兰之歌。
他不仅是国防科研战线的英雄楷模,作为一个儿子,他一样传承着重孝悌、敬父母的中华传统美德。
林俊德将军故居——凤山堂
凤山堂,一座距今有400年历史的古厝,林俊德就出生在这里。这座古厝,承载着他儿时的记忆。然而,古厝经历了时间的洗礼,已变得破旧不堪,再加上他兄弟姐妹多,根本无法满足一家人的居住。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上世纪70年代,他的工资并不高,他一家子省吃俭用,一分一分地攒,把自己所有的800元积蓄全部寄给母亲,新建了一座崭新的两层土楼,让母亲和兄弟有了一个宽敞、温馨的家,后来,他数次返乡都居住在这里。
特殊的年代,他默默奉献;时代变了,他依然默默坚守。他一生始终保持着“两弹一星”年代的质朴本色。
在他西安的家里,简朴而不简陋。硬邦邦的的沙发,简易的茶几,木头的矮凳,整齐地摆在客厅中,让人感到一种家的温馨。这些家具,都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利用工作之余,用包装箱板材,一锤一锤地钉,一块一块拼接而成。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买一套像样点的家具?然而他说,自己动手做家具,不仅可以劳逸结合,还可以省下很多钱去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
1994年,已是少将的他,千里返乡,一路乘坐火车硬席,到达福州,再乘坐普通客车,一路颠簸地回到家乡。一路上,他与普通乘客无异。他的妻子也是一身简朴随行。一进村里,他就亲切的和邻里话家常,谈变化,亲密无间。1997年,浙大百年校庆时,他被学校以“贵宾”身份邀请回校。当时学校赠送给每个参加校庆的校友一块手表作为纪念,这一块手表,他一戴就是15年,由于戴的时间久了,表带出现破损,戴在手上磨手,他就用透明胶粘上,继续戴着;有时手表坏了不能走了,他就用学过的动力杠杆学原理,自己修理,修好了继续戴,一直戴到去世。他去世后,护士想把手表摘下来,他老伴黄建琴女士说,“老林喜欢,就让他戴着走吧。”这块手表,也就永远戴在他的手上,永远跟随着他了。
林俊德返乡,专程到永春一中,对着银发丝丝的老校长、老教师,将军怀着深深的敬意,一一向各位师长致以军人的崇高敬礼。
作为儿子,他是孝顺的;作为共产党员,他是俭朴的;而作为一名院士,他更是清廉自律。
2001年,林俊德评上院士后,他给自己定下规矩,坚持不要秘书,免费讲学,不属于自己研究领域的社会活动一律不参加,多次谢绝个人奖项推荐、客座教授聘请。当时,某技术学院想聘请他担任客座教授,承诺年薪20万元,提供一栋别墅,一年只去一次就可以,他当即回绝:“我既不熟悉你们的教学工作,又不从事你们的研究领域,这个忙我帮不上。”他始终恪守“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铮铮誓言,一心一意做学问、心无旁骛干事业。这是林俊德的操守,也是他的风骨。
“先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年轻人要多吃苦,干出成绩才是真孝顺。”林俊德以自己的一生,恪守着林家祖训,谱写了一首家国情怀曲。生如马兰,魂归马兰。他用生命谱写信仰,用大爱诠释忠孝。他的事迹,感动着全中国,更是激励着家乡永春的一方百姓。(文/陈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