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治政廉为首。近日,县纪委、县委宣传部、县委文明办、县妇联等单位联合在全县开展“一镇一孝廉”创建活动,深入挖掘我县孝廉文化资源,收集典型孝廉人物及其事迹,提炼孝廉文化精神内涵,打造永春孝廉文化品牌,营造行孝治家、崇廉尚德的良好社会氛围。现桃源清风微信公众号连载报道各乡镇孝廉人物及其典型事迹。
颜廷榘字范卿,世称桃陵先生,明末时期石鼓桃场人,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明嘉靖三十七年被举为岁贡,出任九江府通判,后调任岷王府左长史,因其为官清正廉洁,安贫乐道,秉性慈良,重孝悌,深受当地百姓敬重。在桃源大地上,桃陵先生的孝廉故事至今仍为世人所传颂。
坐落于石鼓镇桃场社区的丛桂堂是颜廷榘的故居,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随着历史变迁,故居已然沧桑,但这里世代相传的廉孝之风,依然延绵不绝。颜廷榘从小勤学好问,秉性慈良,守礼义,重孝悌的事迹广为流传。颜廷榘工于书法,相传当时泉州有一财主欲为母祝寿,求其字不得,听闻颜廷榘的母亲喜欢吃蚵,便买通卖蚵之人,以蚵换字。
颜廷榘的母亲在七八十岁时卧病在床,胃口全无,时常唠念“若有鲜蚵,或可一尝。”可是家住在山区永春,交通不便,蚵并不容易买到,他很是着急。有一天,一位从泉州来的鱼贩王煕挑着担子走进了上场城,亮着嗓门叫喊着卖蚵,他的母亲听到后,就跟儿子说想要吃蚵。颜廷榘走出家门,叫住小贩,想买一些蚵给母亲尝尝。可是一摸口袋,却身无分文,当时他在九江做通判,回来时也没什么钱,且因母亲久病,经常请医生诊治抓药,手头很紧,已三番五次找亲人好友借钱了。最后卖蚵之人提出,可以用他写的字换蚵,一次换一两碗给他的母亲吃。之后,卖蚵之人过两三天来永春一次,陆陆续续以蚵换字,最终颜廷榘写的字前后配套起来形成了一副祝寿的对联。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以字换蚵,他的母亲吃完蚵后,身体慢慢恢复了健康。颜廷榘为孝敬母亲,写字换蚵,为当地群众所熟知,数百年来一直感动着一方百姓,留下“以字换蚵”的佳话。
颜廷榘为人宅心仁厚,孝敬父母外,还尊敬老师,把老师当做自己的亲人。据《颜氏家谱》记载,“公玉性慈良、内行顺储。业师吴石渠客死他乡,闻之哭,玉家殓而归其丧莆于转之甚厚。”颜廷榘少年时,曾经拜莆田人吴石渠为老师,后来吴石渠客死他乡,颜廷榘知道后,亲自为吴石渠收集整理遗骨、办理丧事,设立灵牌位,哭了好多日,然后运送棺材回到吴石渠家乡莆田安葬。
为人子,颜廷榘事母至孝;对恩师,他事如亲人,为一方父母官,他清正廉明,耿直正义。明嘉靖三十七年,颜廷榘出任九江通判,承办郡县大小案件。
当时在九江发生一起百姓与官兵冲突的事故。当权者为了讨好官兵,要治这些百姓的罪,颜廷榘主张不能治罪于民,应当好好地沟通,不能欺压百姓。但是当权者不听谏言,最后将他贬职,降为大宁都司断事。赴任时,颜廷榘只带一仆人,一住五年,每日读书写字不懈,后因他为官清正廉洁,重孝悌,深得岷王器重,任岷王府左长史,辅导匡正。七十余岁,他辞官回归故里,修族谱,办实事,并寄情祖国大好河山,留下诸多文学著作。
悠悠上场城,拳拳赤子心。颜廷榘清正廉洁、体恤民众、重孝悌、笃伦纪之优良品质,从遥远的历史流传到今天,绵绵不绝滋养着当地人们的心灵和情操。后人把他祀奉在魁星岩大殿后的乡贤祠,并尊称他为“桃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