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取“崇尚武备”之意,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险要的地形,历代以来均为海防军事要塞。
“一部崇武史,半部英雄传”,这半部“英雄传”,又有大半篇章,由以清代二品武功大夫、闽台水师将领张勇为代表的曲江张氏家族书写。
自明朝到清代,再到抗战时期,张氏子孙始终传承“忠勇报国”的家规祖训,以戍守疆城、护国卫民、抵御倭患为己任,谱写了一曲曲保家卫国、抗击外夷的英雄赞歌。
武宦世家 戍守疆域
崇武古城南门关帝庙北侧,有座“武功大夫府第”,因其建造者为清代二品武功大夫闽台水师将领张勇,当地人称它为“张府”。
张府是张勇于清朝乾隆年间建成,其建筑主体有生祠、中厝、祖厝三座并排,穿斗式木石结构,硬山式屋顶,燕尾式屋脊,典型的白石、红砖闽南古民居建筑。整个建筑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共156间,气势雄伟,附属设施完善,建有书馆、花园、马棚、厕所等,采光、排水、防火等功能均十分完善。现存清代圣旨牌及牌坊、清代古井、旗杆石等众多史迹。
张府中厝大门上悬挂着的一块“武宦世家”匾额,四个烫金字,浓缩了这个家族数代的兴盛史。曲江张氏祖籍江苏,其在崇武繁衍,与崇武独特的屯兵文化密不可分。
《恵安县志》载,崇武,古名小兜,“宋时曾在此设小兜巡检寨:元时改巡检司”。作为海防的最前沿,崇武古城在明代倭患期间首当其冲,屡遭进犯,“明洪武二十年(1387)四月,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沿海,于恵安置崇武千户所”。
张勇的先祖张亮,直隶江苏宜兴山后人,明初永乐十五年(1417)授任崇武千户所副千户,后因儿子张义“征沙寇”有功,张亮升任正千户。隆庆三年(1569)四月,倭寇大举侵犯崇武,总兵戚继光率兵抵抗,都指挥官欧阳枢水陆两路并进,在大岞海面合围剿灭倭寇,获得大胜。战斗中,张亮的曾孙张辅京勇敢杀敌,擒斩真倭一名。战后,朝廷为其记功,让其掌管“福字二千三号”战船。同时,准许隔代承袭千户官职。
张府是典型的闽南古民居建筑,规模宏大
历职要塞 镇守海疆
后来由于禁海、迁界等原因,这个大家族,明中期起逐渐衰落,后裔以渔为生,直到清初张勇的出现,才再度崛起。
张勇(1697-1765),字企大,号浩亭,他从小文武兼习,但因家贫只得捕鱼为生。后恰逢清廷扩大水师,二十出头的张勇弃渔从戎,因“谙练水务”,被提升为金门镇标千总。
张勇十分熟悉水务,“凡防海形势利病,要害所在,辄条识不遗,了如指掌”,且治军严谨,军纪整肃,32岁时,被选任到天津教习旗营水师,为朝廷培养海军人才。后又先后被委任为南澳守备、澎湖、厦门前营守备。
因治军成绩突出,张勇多次被保举,担任多个海防要塞的要职,历任闽安左营游击、铜山营烽火门参将、督标水师营参将、厦门提标中营参将、南澳总兵官等。乾隆十七年(1752),他被授任台湾水师副将。乾隆十九年(1754),张勇受到乾隆皇帝召见,他面奏海洋详情,深受赏识,并得到赏赐,被授江南江北狼山总兵官,后又调任苏松沿海水师总兵官。乾隆二十六年(1761),乾隆下江南时,特向张勇询问水师详情,拟授他直隶正定镇总兵官,因内阁大臣阻挠而未果。
不久后,张勇以母亲年迈无人照顾为理由,力请回乡,告别了毕生镇守的海疆要地,回到故乡崇武,69岁时病逝在家。
因政绩突出,朝廷封张勇为“武功大夫”(正二品),如今,走进张勇府第的山门,还可看见嵌入照墙的辉绿岩“圣旨”牌,右边竖着一方记载张勇事迹的《行功碑》。
张府生祠悬挂的匾额,“莲岛第一将军”
体恤民情 泽惠两岸
张勇不仅治军严谨,而且心系民生,为闽台两地的民众办了许多好事,深受两岸民众爱戴。
张勇任厦门提标中营参将时,彼时台湾船只停泊厦门港,须卸货接受关防检查后方能上岸,台湾的书生渡海来参加乡试也要在此受“验照”(即查验身份证明)。张勇任职期间,台湾应试的士子日见增多,海关人员掌握“验照”权力,乘机敲诈勒索,台湾士子虽然深受其害,却敢怒不敢言。
张勇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毅然废除了这项由来已久的陋规,大大方便台湾商人和士子,台湾士子非常感激,“台士诣署树旗志德。”
乾隆十六年(1751)春,厦门闹饥荒,死了很多人,当时张勇任厦门提标中营参将,他十分同情饥民,便会同厦门水师道台长官白瀛,奏请上级同意借给军粮,赈济灾民,救活了很多人。借军粮赈济饥民,在当时是一件大事,一不小心不仅会被问罪,还可能因此丧命,张勇不顾个人生死,毅然为民请命。事后“厦门人讴思,立碑追颂恩德。每遇公诞辰,辄于碑前演剧庆祝”。
在任台湾水师副将期间,张勇严格治军,“严禁兵丁坏廉耻,不准三五窥邻里”,严禁士兵携带兵器外出,滋事扰民,因此,军民关系融洽,深得台湾百姓拥护。当时南北洋海盗猖獗,为害海上商船,张勇亲率水师出海巡逻,缉捕海盗,还台海安宁,台湾百姓非常感动,作《德政歌》颂扬他。在他调离台湾时,台湾百姓“如失慈父母”,成群结队到他府衙致谢告别。
张府现存的清代圣旨牌牌坊
倡学兴文 造福桑梓
崇武老一辈的人都尊称张勇为“老爹公”,不仅因其平易近人,时常到城隍庙与渔民聊天,且在于他热心公益,对家乡的文风振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张勇“生平雅慕儒学”,非常重视后辈的教育,他在府中修建了给子孙读书的书院“南邨馆”,他极力鼓励子孙读书进取,“子弟姪例得以官卷乡试”,命四个儿子“援例入国学上进之阶”。在他的重视下,张氏一族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其子张鹏国学生,子张鹓太学生,钦赐副榜贡生又赐举人;子张鹗授登仕郎,后世子孙还出过多位举人、廪生等。
崇武城东南隅古有“朝阳楼”,奉祀文教神祗文昌帝君,是城中文人儒士咏诵聚会的场所,当地人认为此处关乎崇武“文运”。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到明崇祯年间,朝阳楼已倒废,但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无法重修。1761年,张勇捐出大量的资金,重建朝阳楼,张勇不仅捐资,还让儿子张鹏亲自监督朝阳楼的修复工作。
崇武古城内古朴宁静,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
忠孝传家 清正勤俭
毕生奉行忠勇报国、清正廉明的张勇,也对子孙后裔报以同样的寄望。建张府时,他在中座大厝大门前的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念祖宗远诒德荫;愿孙子善守家规。”他希望子孙坚守的家规,浓缩在他为子孙选定的字辈谱里:“沵维思为邦,家修建国干,祖宗饴谋远,子孙世泽长”,希望子孙忠贞报国、勤俭持家。
据曲江张氏宗亲联谊会成员张赞平介绍,曲江张氏的族谱以“清正自律,忠孝传家”为族训,教育后裔要“忠、孝、勤、俭”:“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孝:敬父如天,敬母如地,汝之子孙,亦复如是;勤:大富由命,小富由勤,血汗为运,勤劳立身;俭:量其所入,度其所出,开销如常,吃著相似”。
崇武的文史研究者陈建民介绍说,除了张勇,其原配夫人龚夫人对张氏良好家风的培育,也功不可没。龚夫人“唯以尽瘁报国勗其夫”,她性情温和,孝顺公婆,持家严谨,不因丈夫的显贵而改变节俭的生活习惯,每日辛勤地织作;她识大义,张勇每有善举,她“靡不默默然赞成焉”。张勇去世后,龚夫人对子孙训诲严厉,“以循分尽职为先”,“不得放纵游荡,怠惰废事”。因此,儿孙无论士农工商,都能谦恭谨慎,没有沾染坏习气,张勇一家八十几口人,几十年共同生活在一起,亲密无间,和睦温馨,在当地传为佳话。
在张勇夫妇的言传身教下,他们的儿子张鹏心存仁义,眼见母亲和乡邻常为疾病所困,立志学医,勤奋钻研医术,学成后治病救人,常为贫困病人义诊送药,“活人甚多”。
将门英烈 保家卫国
以精忠报国、忠孝传家为族训的张氏,时至近代,又培养出了一位声名远播的抗日英雄,张勇的六世孙张稚生。
张稚生1901年生于张府中厝,从小聪颖好学,20岁考入集美学校水产专业,在校期间他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1937年,他毅然投笔从戎。
1939年,他到南平军政部十三补训处补充团任职,1941年,调任该处装备第一团连长。是年四月,日寇侵占福州,该团奉命阻截,张稚生率领部队直捣敌指挥所,毙敌联队长,歼敌300多人,夺取大湖战役胜利,他立一等战功。1944年9月底,日寇再犯福州,张稚生升任八十师二三九团一营少校营长,率领部队守卫大北岭。血战两昼夜后,因寡不敌众,壮烈殉国,是年四十四岁。该战役保住大北岭,胜利后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将大北岭更名为稚生山。
如今,张府中厝上厅堂的正中,仍悬挂着“黄埔精英”“抗日烈士张稚生”等匾额,厅柱上一副激荡人心的对联:“孤军抗日壮北谷,赤胆忠心振中华”,以供后人追忆。
[旅游攻略]
漫步崇武古城 探寻海丝遗迹
张府所在的海门村,因古城南门外一处奇特的自然奇景“海门深处”而得名。海门村属于崇武古城四个村落之一,崇武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丁字形石砌古城。众所熟知的崇武风景区,只是崇武古城的一小部分,那个烟火气十足的古城,更值得花时间慢慢走、细细品。
600多年来,屯兵文化、宗教文化、海洋文化、雕刻文化等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造就了崇武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从崇武古城风景区大门往北走100多米,就来到了被称为崇武古城“第五城门”的水关门,它高2.1米,宽1.3米,是我国现存七座古城中最小的一个城门。
穿过低矮的水关,往古城里走去,就来到了潮乐村,一走进古城,外界的喧嚣嘈杂似乎被隔在城外。这里俯拾皆是“海丝”史迹,拥有或宏大或袖珍的闽南古厝百余座、古水井25个、庵堂寺庙祠堂8处、塾馆遗址10处……这里有明代著名的诗书画三绝布衣诗人黄吾野的故居,有见证古泉州东亚外交史的明朝经千户府邸遗址“古濠旧家”,有诉说泉州丝绸印染业发展及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史的“第一福井”染丝井、张显公染丝遗迹、“林广记”布行等,有千年的关帝庙、海潮庵、古城隍庙及鲜为人知的三教寺遗迹等。如果有熟悉史迹的向导,这个小小的村落,一天也走不完。
除了古城,还可以去看看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庙”的解放军烈士庙,到大岞村惠安女民俗风情园了解独特的惠女文化,到鼎立艺术馆,欣赏巧夺天工的惠安石雕技艺。
崇尚武备的崇武,连美食,都透着“海防”的味道。鱼卷过去叫做“军粮”,是由马鲛鱼打成肉泥,配上地瓜粉、鸡蛋清、猪肉泥、荸荠丁等原料制成条状。在崇武,除了婚宴席要上鱼卷,逢年过节或家庭便宴也要上这道菜。鱼卷有多种煮法,煎炸、爆炒、煮汤皆可,然而,对崇武人来说,最地道的吃法,要数清蒸了,因为这样才能品到鱼卷的清甜筋道。此外,海蛎煎、马圆、香酥芋条、花生仁汤等,也是崇武当地人推荐的美食。
崇武小吃清蒸鱼卷(黄宝阳 摄)
一日游指南
“武功大夫府第”→→崇武水关→→崇武古城风景区→→大岞村惠安女民俗风情园→鼎立艺术馆→→解放军庙。
来源:泉州晚报
记者:黄宝阳
通讯员:陈曦妮 陈建民/文 陈晓东/图(除署名外)